首页 - 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获评5A级社会组织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甜梅号 > 携手五载 冠领未来 正文

携手五载 冠领未来

来源:秀水明山网 编辑:甜梅号 时间:2025-04-05 08:47:51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如果有人或明或暗地坚持,那其实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想法,也是一个神话。受制于前见,既然立场已由别人划定,本文也无意于仔细描述诠释法学和自然法学之间的各种区分、妥协和让步。

携手五载 冠领未来

基于此,外部视角的参与者的观点,就可以转化成参与者的实践理性,即可以作为一种内在视角考虑法律的后果。社科法学的研究能够直接地将法学的分析与人们的生活感受连接起来,并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许都是对形式主义的一种反动,所以陈文不假思索地将针对自然法学的休谟问题丢向社科法学,问描述性和规范性如何做到两全。现如今,已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学理论知识,也不存在用一种法学理论一统法学江山的可能性。[19]戴昕: 他是这样说的,载《法律书评》第4 辑,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再者说,在任何情况下,当我们谈论某一发展时间很短而又富有成果的学术领域时,对其窘困、异常和矛盾的过度强调是不合适的,这样做的企图也忽视了科学进步历史的教训:一种理论,除非其没有任何希望,不能由于指出其缺陷或限制而只能由于建议其成为更加排他、更加强有力和最终更加有用的理论而被推翻[12]。陈文利用所谓的‘法律和社会科学内部也相互不服的弱点作为突破口,在方法论层面上绑定和拼接一个四不像的理论模型。经验主义的立法思想对中国的改革事业以及法制建设影响至深,但是,几十年来,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重要立法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反思者并不多见。

这段时间,其他一些实务和理论方面的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强调超前进行经济立法,发挥立法对改革的推动作用。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呼应,在经济体制方面,我们最初也采取了立法推动改革的策略。1998年,李鹏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花了不小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如前所述,彭真就强调立法要有群众性的试验试点,而不是少数人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下了这样的决心: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式着手认真的改革。[61]同上注,第138~139页。

携手五载 冠领未来

[48]顾昂然:《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立法见证》,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95]改革中出现的部门保护和部门利益倾向,影响了改革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只要立法者通过法定的程序真实地反映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意愿,那么,这个法即使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也不会影响法律的权威和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为如前所述,人民包括立法者对公平正义之类价值的认识总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所谓良法之治大概只是一种理想。二是对改革的顺利进行有保障作用。

也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超前,把现在办不到、不能办的事情,用法律予以规定。[8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115]同前注[11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501页。三是,法律的内容要根据改革的情况而定,经验成熟的做出具体规定。

民法典的基本精神是要解决市场经济下平等民事主体的法律关系,但在经济体制还有严重计划色彩的前提下,立法就遇到了困难。四是有利于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

携手五载 冠领未来

[127]2004年,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也说,立法时既注意及时把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又注意为继续深化改革留下空间。[129] 第五,妥善处理立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这样,立法所面对的不仅是改革,发展、稳定也被纳入了必须考虑的范围,并需要在三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25]同前注[17],《叶剑英选集》,第510页。不成功的或者不完全成功的,就修正。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验用法律肯定下来,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41]这个说明的实际含义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在进行中,今后还要全面深入地推进,宪法一时难以对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只能为改革先确立原则和方针性的东西。其次,就立法的重心而言,一部法律或者一部法律中的具体内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改革为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发展为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又以稳定为重,以及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不易判断、不易把握的问题。

在缺乏法治传统的背景下,还不存在一个法律工具之外的先验的价值,而改革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纷繁复杂,不断变迁,也使得我们很难像古代普通法系那样,靠一些抽象不变的自然权利和公平正义原则去指引法律和解决问题,急剧变革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我们只能采取工具主义的立法态度,因应形势制定法律,用法律去解决问题,所谓公平、正义等价值大概只能存在于具体的法律之中,而不是先于法律就产生了。回顾和总结当代中国立法与改革关系的策略选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审慎又果断地采取适当的策略,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实现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4] 第三,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立法。对普遍意义上的法律与社会变迁关系,从萨维尼、边沁、穆尔、伯尔曼、哈耶克、庞德等西方学者,到中国的学者,都见仁见智,阐述了不同的立场见解。

谢晖:《法律工具论:法治的理论障碍》,《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31] 到了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立法推动改革策略的阐述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93]这个提法针对的是改革中潜滋暗长的部门争权争利的观念和现象。[26]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8~1030页。  刘松山,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1989年2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的题目就叫把稳定、改革、发展统一起来,他提出要在稳定中搞好改革,在稳定中求得经济的发展。

但是,工具主义的立法思想在理论中一直受到批评。现在,人们越发认识到,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已经成为阻碍改革甚至危及社会稳定的严重因素。

这就极易放开和纵容乱开乱采的混乱局面。[54]依靠经验立法是彭真十分重要的立法思想。

(一)改革开放之初,立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初试不顺 1979年底,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也由此开始。但是,实践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抽象的意义上进行理论的阐述比较容易,也具有说服力,而在立法活动中,却并非一个易于把握和操作的问题: 首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在立什么法和不立什么法的问题上不好把握,当确定要制定一部法律后,在法律规范的内容中也不易把握。

对这个问题,乔石在前述1993年的讲话中已点明了界限,即超前和移植来的必须是适合我们的法律条文。现在,改革又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妥善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而到了1992年,万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出,市场经济搞起来后,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管理和控制?首先要法律化,要用法律来管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各种经济。[45] 乔石讲话后4个月,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了立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立法要体现改革精神,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因为当时,在部分同志中存在着一种观点,把改革单纯看成是权力和利益的分散。首先,立法与改革天然具有内在的冲突。

在陆续制定一些单行法的基础上,到1986年,全国人大才制定了一个最初被称为民法总则的《民法通则》。[117]同前注[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

(一)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立法的重心由改革转向维护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向改革,各方面力图通过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并带来社会的稳定。一些企业认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改革原来的劳动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0.3656s , 16947.53906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携手五载 冠领未来,秀水明山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Top